童年之谜》:我们应该注意住在内心的那个孩子!健康和病理自恋

发布时间:2020-11-20 10:14:26      来源:湖南新途医学诊断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童年之谜》这本书是由以色列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罗尼·索兰博士而著。罗尼·索兰博士长期从事儿童、成人和夫妻治疗。他是以色列精神分析培训师和督导师,曾师从皮亚杰和斯皮茨等著名心理学家。

读此书我深刻的领会到了,一个人从孩童起到长大,其内心的发展过程是极其多变的,尤其是“自恋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我们从生命初期开始,到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过程。

如今我们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极其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应该在这本书中了解学习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对儿童心理学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科学的,有规律的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能够给予帮助和指导。

本书适合父母、老师、心理学工作者,也适合所有希望了解幼儿成长规律及其对人的持续影响的人阅读。

今天我就这本书提到的健康自恋和病理自恋的一些认识和各位做个分享交流。


第一自恋的概念

自恋的概念是从古希腊神话而来,年轻的咔索斯,爱上自己的倒影难以自拔,最后成了水仙花。后面的弗洛伊德在理论中强调了自恋的重要性,自恋的概念就同自体爱联系在一起了。兰克将自恋视为对身体之爱的正常发展,是一种自负和自体的欣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接触自恋这个词,也许在不经意间就会说出口,而我们口中的自恋多数带有贬义的味道。对自我感觉良好的那些人,还有心存疑虑的。但是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感觉一个人的自恋是与生俱来的,在他出生后就有的,这既是一种心理表现更是一种心理品质吧。

只是在后天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成长环境不同,其内心的变化和发展是不一样的,产生的自恋心理状态也是完全不同的。

弗洛伊德称:没人会放弃任何东西,更确切的说,只是用其他东西将其替代,他补充道:人并不甘心放弃童年时期的自恋完美主义。

杜鲁兹认为,没有形成自恋理想,就没有心理生活,而理想的目标就是所谓的原始极乐自恋王朝的复辟。

而弗洛伊德将自恋的源泉定位于子宫期,视其为发展过程的连续。

可见自恋的初期形成,再到自恋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着我们的心理活动的,还有就是自恋其实就是伴随每个人的心理状态而成长的。而在《童年之谜》这本书中,作者就从一个人出生时期到儿童、青少年、成年整个人生履历中,深刻的分析了“自恋”情结的发展、变化和影响。也让我从中认识到自恋在自我人生中的伴随过程。


健康的自恋

弗洛伊德就曾指出,自恋的“抵抗刺激的保护功能远比接受刺激的功能更为重要”。

健康自恋进程是一种情绪免疫系统,通过这种系统,自体熟悉感可以作为一种有机的主观整体进行免疫、恢复和保护。与此同时,这种自恋免疫系统对任何可能威胁到自体成熟感整体的陌生感保持警觉,包括抵抗和拒绝任何外来入侵熟悉的自体感。

人生,命运本来就是变化的,包括心理都是随着环境和经历发生转变的,随着成长和年龄的增长,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结交的人,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人的自恋心理。

在童年时期,一个良好正确的引导教育非常的关键,让健康的自恋成为个人成长的一种督促。

在书中提到:自恋的警觉性可以被描述为对那些被认为是陌生的、未知的甚至正在经历变化的事物的抵抗,并可能导致嫌恶感、排斥感、焦虑感和恐慌感,甚至是对陌生人或者是种族的仇恨。

我们常说健康的自恋区分自体的熟悉感和非自体,熟悉的非自体和陌生人,以及发展和增加对其他人的差异性的宽容。


我认为天生健康的自恋是我们人格中至关重要的原始成分之一,是继本我、自我、超我和自我理想之后的第五个人格组成部分。健康的自恋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这是一个动态的多阶段过程,其基础是逐渐放弃对完美幻想,伴随着对完美和理想不再的哀悼,并不断地采取一种更新的,熟悉的自体完整感。随后,一种熟悉的自体完整感得到巩固,并适合于情绪发展的每个阶段。

病理自恋

在书中提到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例,就是说不同的客体关系模式可能通过父母无意识的愿望影响婴儿的自体成熟。

也就是说在家庭的环境和教育中,父母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是可以关系到自己孩子的心理自恋形成,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

比如说,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个性,或者希望他是完美主义和理想的。他们可能希望他能弥补他们的不足之处,或者把他视为自己的延伸。我们常常说在成人的人际关系中,隐藏在每个人内心中的孩子会影响他们之间的互动模式。

如果在后天中,形成一种无所不能的自我错觉后那就是一种病理自恋的表现了,认为自我应该是怎么样的,如果不能怎么样,自己就会觉得很差,或者说世界和周围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转圈圈,如果有不如意那么就会有很糟糕的表现,也许这些行为或者表现就是压垮自我的那个原因。

比利时作家弗朗兹·海伦斯说:人的童年提出了整个一生的问题,但找到问题的答案,却需要等等到成年。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影响我们内心深处的是住在心里的那个孩子。

今天看来,我们作为个人也好,还是父母也罢,要注重孩子的先天培养,要注意内心的那个孩子,健康的自恋可以成就人,病理自恋要值得关注和重视。教会孩子怎样去认知和排解自己的情绪。

分享:

热门新闻